114.11.14(五)下午1:00 擴增的原民性:生態知識與基礎建設的糾纏觀點

1141114擴增的原民性:生態知識與基礎建設的糾纏觀點海報

本演講以三種動物與南勢阿美族人的關係,說明阿美族人的生態觀點,並且因為近代基礎設施出現而轉變生計模式與儀式地景。

首先是豬作為家庭守護神的坐騎,在傳統上代表了家庭儀式的承載者。1960年代台灣政府開始將家庭的廚餘養豬規定轉變為專業養豬戶,使得阿美族家庭取得豬隻的時間場合受制於商人。阿美族人開始成為都市勞工,賺取工資之後對傳統房舍進行家屋改建;改建家屋需要用到豬來進行除穢祈福。豬標示了家庭現代化的歷史。

其次是魚,過去在集體儀式活動結束後會捕魚慶祝並回到日常,也是近海航行的收穫成果。1937年建造的花蓮商業港口,以及1966年建造的花蓮紙漿廠,加上村落海岸邊的消坡塊以及軍事堡壘,阻擋阿美族人使用海岸線的傳統領域。阿美族人參與遠洋漁業以及陸地上的養殖魚池,讓魚從帶領阿美族人的祖先變成經濟收穫的危機代表。

最後是跨越邊界的鳥類,阿美族男性的頭冠裝飾以鳥羽表達勇敢與敏捷,到當代年輕人參與豐年祭需要的羽冠製作以及割稻後的捕鳥祭活動違反地方狩獵法規,鳥類作為神聖導航的親屬關係轉為經濟需求。透過親屬物種,本研究問題包括:經濟活動如何影響物種的儀式感?都市化的基礎設施如何納入阿美族人的環境意識?最後,當代阿美族人如何透過翻譯物種關係的使用,與政府協商並且宣稱其文化權利?這些問題,都需要透過這三個物種使用的歷史轉變來深入回答。

講 題:擴增的原民性:生態知識與基礎建設的糾纏觀點

講 者:李宜澤 副教授兼系主任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主持人:范玫芳 特聘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時 間:114年11月14日(五)下午1:00~3:00

地 點:知行樓2樓201教室 (台北陽明校區地圖)